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可燃气体传感器通过将气体浓度信号转化为可测量的电信号实现检测,其核心原理围绕“气体与敏感材料的相互作用”展开,不同技术路线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敏感材料、信号转换方式上。以下是目前主流的6类检测原理,涵盖技术细节、适用场景及优缺点对比:
一、催化燃烧式(Catalytic Combustion)
(1)核心原理
基于“可燃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低温燃烧,释放热量导致载体电阻变化”的机制,属于热效应型检测,需搭配“检测元件+补偿元件”组成双元件结构:
1.检测元件:载体(如铂丝、氧化铝陶瓷)表面涂覆催化剂(如钯、铂),当可燃气体(如甲烷、丙烷)接触时,在催化剂作用下于300-500℃低温燃烧,释放的热量使载体温度升高,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增大(符合金属电阻的正温度系数特性)。
2.补偿元件:结构与检测元件一致,但表面无催化剂,仅用于抵消环境温度、湿度、气流变化对检测元件的干扰(如环境温度升高时,补偿元件电阻也会变化,通过电路差值计算消除误差)。
3.信号输出:通过测量两元件的电阻差值,间接换算出可燃气体浓度(浓度越高,燃烧放热越多,电阻差值越大)。
(2)适用场景
-适用于烷烃类气体(甲烷、乙烷、丙烷等),对氢气、一氧化碳等非烷烃气体响应较弱;
(3)优缺点
二、半导体式(Semiconductor)
(1)核心原理
利用“半导体敏感材料与可燃气体接触时,电阻值发生显著变化”的特性,分为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两类,最典型的是N型半导体(如二氧化锡SnO₂、氧化锌ZnO):
1.无气体时:半导体表面吸附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捕获电子形成“耗尽层”,导致半导体电阻值升高(N型半导体自由电子减少)。
2.接触可燃气体时:可燃气体(如甲烷、氢气、乙醇)作为“还原性气体”,与半导体表面的氧气发生反应(如CH₄+O₂→CO₂+H₂O),夺走氧气捕获的电子并释放回半导体,“耗尽层”变薄,自由电子增多,电阻值急剧降低。
3.信号输出:通过测量半导体电阻的变化率,对应可燃气体的浓度(浓度越高,电阻下降越明显)。
(2)适用场景
-广谱检测(甲烷、氢气、酒精、苯类等多种可燃/有毒气体);
-消费电子(如家用燃气报警器、酒精测试仪)、便携式检测仪。
(3)优缺点
三、电化学式(Electrochemical)
(1)核心原理
基于“气体在电极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产生与浓度成正比的电流”,属于电化学反应型检测,核心结构为“工作电极(WE)+对电极(CE)+参比电极(RE)+电解质(液体/固体)”:
1.反应过程:可燃气体(如氢气H₂、一氧化碳CO)通过透气膜扩散进入传感器,在工作电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如H₂→2H⁺+2e⁻),释放的电子通过外电路流向对电极(阴极),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如O₂+4H⁺+4e⁻→2H₂O)。
2.信号输出:参比电极用于稳定工作电极的电位(避免电位漂移影响精度),外电路中产生的电流大小与气体浓度成正比(符合法拉第定律),通过测量电流值计算浓度。
(2)适用场景
-适用于低浓度可燃气体/有毒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尤其适合受限空间(如地下室、矿井)的泄漏检测;
-医疗设备(如医用氢气监测)、工业安全检测仪。
(3)优缺点

四、红外吸收式(Infrared Absorption)
(1)核心原理
基于“不同气体对特定波长红外线的选择性吸收”,即朗伯-比尔定律(气体浓度越高,对特定波长红外光的吸收越强),核心结构为“红外光源(发射特定波长)+气室(待测气体流通)+红外探测器(接收透过光)”:
1.波长选择:每种可燃气体有独特的“红外吸收峰”(如甲烷CH₄对3.31μm波长的红外光吸收最强,二氧化碳CO₂对应4.26μm),因此需选择与目标气体吸收峰匹配的红外光源(如窄带滤光片)。
2.检测过程:红外光源发射的光穿过气室,若气室中有可燃气体,特定波长的光被吸收,剩余光强被探测器接收;通过对比“无气体时的光强”与“有气体时的光强”,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浓度(I=I₀×e^(-αCL),其中I为透过光强,I₀为入射光强,α为吸收系数,C为浓度,L为气室长度)。
(2)适用场景
-适用于高浓度、强腐蚀性气体(如甲烷、丙烷、酒精蒸汽),尤其适合化工、石油行业的管道在线监测;
-环境监测(如温室气体甲烷检测)、燃气轮机尾气分析。
(3)优缺点

五、光离子化式(Photoionization, PID)
(1)核心原理
利用“高能紫外线(UV)电离可燃气体,产生正负离子,形成与浓度成正比的电流”,属于离子化检测,核心结构为“UV灯(发射10.6eV或11.7eV高能紫外线)+离子室(阳极+阴极)”:
1.电离过程:当可燃气体(如苯、甲苯、乙炔)进入离子室,UV灯发射的高能紫外线能量若大于气体分子的电离能(如苯的电离能为9.24eV,小于10.6eV),气体分子会被电离为正离子和自由电子。
2.信号输出:正离子向阴极移动,自由电子向阳极移动,形成微弱电流(通常nA级别);电流大小与气体浓度成正比,通过放大电路测量后换算为浓度。
(2)适用场景
-适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及多种可燃气体(如苯、甲苯、二甲苯、丙烷);
-环保监测(如喷漆车间VOCs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应急泄漏检测。
(3)优缺点

六、热导式(Thermal Conductivity, TCD)
(1)核心原理
基于“不同气体的热导率差异”——可燃气体的热导率通常低于空气(如甲烷热导率0.030W/(m·K),空气为0.026W/(m·K)),通过测量气体热导率变化间接检测浓度,核心结构为“热丝(如铂丝,作为电阻元件)+气室”:
1.热传导过程:热丝通电后发热,温度稳定在某一值(热丝产热=通过气体的散热);当可燃气体进入气室,由于其热导率与空气不同,热丝的散热速率改变,导致热丝温度变化,进而电阻值变化(符合金属电阻的正温度系数)。
2.信号输出:通常采用“双臂电桥”结构(一臂通待测气体,一臂通洁净空气作为参考),通过测量电桥失衡产生的电压差,计算可燃气体浓度(浓度越高,热导率差异越大,电压差越明显)。
(2)适用场景
-适用于高浓度可燃气体(如0-100% Vol的甲烷、氢气),尤其适合气体纯度分析;
-天然气提纯、氢气制备车间的浓度监测,工业过程中的气体组分分析。
(3)优缺点

主流检测原理对比总结

选择可燃气体传感器时,需优先根据目标气体种类、检测浓度范围、使用环境(温湿度、是否有干扰气体)及成本预算,匹配最适合的检测原理——例如家用燃气(甲烷)优先选半导体式(成本低、安全),工业高浓度甲烷监测优先选红外吸收式(寿命长、抗中毒),VOCs检测则需选光离子化式(灵敏度高)。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传感器知识
公众号:德克西尔
加微信
购买传感器产品
微信号:Drksir-135158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