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西尔,专注工业传感——精准感知每一数据节点。

新闻资讯

Technical articles

×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首页 > 新闻资讯 > 问答资讯

一氧化碳浓度达到多少ppm时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来源:德克西尔 时间:2024-10-16 10:15:10

        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浓度密切相关,不同浓度的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影响如下:

        当一氧化碳浓度达到 24ppm 时,此时处于正常环境水平,一般对人体没有明显危害。

        当浓度达到 200ppm 时,人们可能会感到轻微头痛、乏力、眩晕等症状。在这个浓度下,如果长时间暴露,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浓度为 400ppm 时,头痛、恶心等症状会变得更加明显,并且可能会出现呕吐。如果暴露时间较长,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当一氧化碳浓度达到 800ppm 时,人会感到剧烈头痛、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症状,中毒症状较为严重。如果不及时脱离该环境,可能会危及生命。

        浓度达到 1600ppm 时,人会在短时间内陷入昏迷,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如果一氧化碳浓度更高,例如达到 3200ppm 及以上,人会迅速昏迷并在很短时间内死亡。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传感器知识

公众号:德克西尔

传感器产品二维码

加微信

购买传感器产品

微信号:Drksir-13515810281

相关内容推荐
温振传感器输出信号类型有哪些?

温振传感器输出信号类型有哪些?

        温振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直接决定了其与后端采集设备(如PLC、数据采集卡、工业网关)的兼容性、数据传输距离及测量精度,目前主流输出类型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大类,不同类型适配场景差异显著。以下从信号分类、核心特性及选择逻辑三方面详细说明:        一、温振传感器主流输出信号类型(4类核心)        温振传感器需同时输出“温度信号”和”振动信号”,两类信号的输出形式通常一致(部分高端型号可混合输出),主流类型如下:        二、输出信号选择的4大核心逻辑(按需匹配是关键)        选择时需围绕“传输距离、精度需求、现场环境、系统兼容性”四大维度,避免“过度追求高端”或“适配性不足”:        1.优先看“传输距离”:决定信号抗干扰与布线成本        -短距离(≤10m):选“电压信号(0-5V/0-10V)”,如设备本地控制柜就近采集,成本低且无需复杂布线;        -中长距离(10-100m):选“4-20mA电流信号”,如车间内跨区域设备(如从生产线到控制室),抗干扰能力优于电压信号,适合工业强电磁环境;        -超远距离(>100m)或多设备组网:选“RS485/CAN总线”(有线)或“LoRa/NB-IoT”(无线),如厂区多车间设备联网、偏远地区风电场,总线型可减少线缆数量,无线型避免布线难题。        2.再看“精度与稳定性需求”:匹配监测目标        -低精度场景(如设备表面温度±1℃、振动加速度±5%误差可接受):电压信号或基础4-20mA信号即可,满足常规状态监测(如普通电机过热预警);        -高精度场景(如精密机床主轴振动、风电齿轮箱温度监测,需±0.1℃温度误差、±1%振动误差):选“数字信号(RS485/无线)”,数字信号无模拟信号的“传输损耗”,且支持数据校验,避免信号失真;        -高可靠性场景(如石油化工防爆区域、电力设备):优先选“4-20mA两线制”(布线简单,防爆认证易获取)或“工业级无线信号(LoRa/NB-IoT,需满足防爆等级)”。        3.结合“现场环境与布线条件”:减少部署难度        -布线便利场景(如新建车间、设备集中区域):选4-20mA或RS485总线,稳定性高,后期维护方便;        -布线困难场景(如老旧厂房改造、高空设备、户外分散设备):必选“无线信号”(如风机叶片监测用LoRa,户外光伏电站用NB-IoT),无需破坏原有结构,部署效率高;        -强干扰环境(如变频器附近、高压设备旁):避免选电压信号,优先选4-20mA电流信号(抗干扰强)或带屏蔽的RS485总线,减少信号干扰导致的测量误差。        4.最后匹配“后端采集系统”:避免兼容性问题        -若后端是传统仪表、PLC(如西门子S7-200、三菱FX系列):优先选“4-20mA或RS485(Modbus-RTU协议)”,多数PLC自带模拟量输入模块或RS485接口,无需额外加装设备;        -若后端是工业网关、云平台(如阿里云、华为云):选“无线信号(NB-IoT/5G)”或“RS485(需网关转以太网)”,支持数据直接上传云端,适配智能化管理需求;        -若后端是实验室数据采集卡(如NI采集卡):选“电压信号(0-5V)”,采集卡通常自带电压输入通道,无需转换,操作便捷。        三、总结:选择步骤简化        1.明确“传输距离”(短/中/长)→初步锁定信号类型(电压/电流/总线/无线);        2.确认“精度需求”(低/高)和“环境条件”(布线/干扰)→缩小范围;        3.匹配“后端设备兼容性”→确定最终输出信号。        例如:车间内10台电机集中监测,后端用PLC,传输距离20m→选4-20mA电流信号;户外50个光伏逆变器分散布置,后端连云平台,布线困难→选NB-IoT无线信号。
2025.09.05
灯杆倾斜碰撞监测装置如何工作?

灯杆倾斜碰撞监测装置如何工作?

        前阵子暴雨夜,城区主干道一根路灯杆被失控车辆撞得当场倒塌,不仅堵了半条街,还差点砸到路过的电动车;还有去年台风过后,我们运维队全员加班排查,光是郊区路段就找出十几根倾斜的灯杆,既费人力又担风险——其实这些麻烦,早有设备能提前搞定。就是咱们常说的灯杆倾斜碰撞监测装置,这东西到底怎么盯着灯杆、提前报险?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        一、核心感知:从“被动承受”到“主动监测”        这装置能干活,全靠里头两套关键零件: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像车辆剐蹭、施工碰撞这种瞬间的力,加速度传感器都能接住,哪怕只是轻微震动,也能转成信号传出去;倾角传感器更实在,专门盯着灯杆歪没歪,不管是地基下沉,还是大风刮得摇晃,它都能把倾斜角度记下来,准头能到0.1°甚至更低,连细微的歪动都漏不了。        不过光敏感还不行,得能分清“真危险”和“瞎折腾”。比如风吹得灯杆轻轻晃,跟车撞得猛晃,要是分不清就老误报,运维队就得白跑。所以传感器里加了过滤算法,能把这些没用的信号筛掉,只有倾斜角度超了安全值,或者冲击力够大的时候,才会启动下一步预警。        二、数据传输:打通“现场到后台”的通道        传感器抓着了异常信号,得赶紧传给后台才行。现在常用两种传法:一种是走4G或5G信号,像路边没拉网线的灯杆,就靠这个实时传数据,而且信号都是加密的,不怕泄露,从捕捉到信号到后台收到,也就10秒以内;另一种是连有线网,要是灯杆旁边有配电箱,拉根网线接上,稳定性更好,还不用花流量钱。        还有些偏远地方,比如郊区公路的灯杆,信号弱还不好拉电,这种就用LoRa传输。这东西功耗低,设备装个电池就能用好久,就算信号差点,也能定期把灯杆的状态发回来,不会因为没信号、没电就断了监测。        三、后台分析:让数据“说话”,精准预警        数据传到后台,不是光存着就行,得能看出“哪儿危险、有多危险”。后台有个分析系统,会把实时数据和平时正常的数据比一比:要是发现灯杆倾斜角度越变越大,比如每小时歪了0.5°,或者一下子被撞得劲儿超过500N,就会标成“高危”;同时还能在地图上精准标出灯杆的位置,差不了1米,找起来特别方便。        预警也分轻重:要是只是轻微倾斜,就在运维人员的APP上发个提醒;要是情况严重,比如灯杆快倒了、被撞得很厉害,就会直接给负责人发短信,后台还会响警报,生怕没人看见。这样运维队能第一时间知道哪儿出事、该怎么处理,不会耽误时间。        四、现场联动:从“预警”到“处置”的无缝衔接        有些好点的装置,不光能给后台报信,现场还能自己预警。比如监测到灯杆被撞得很严重,装置自带的声光报警器会立马响起来、闪红灯,提醒旁边的行人和车赶紧躲开;要是灯杆连了智慧路灯系统,还能让路灯跟着闪,警示范围更大,避免二次危险。        另外,每次出问题,装置都会把细节记下来:几点撞的、撞得多重、灯杆歪了多少度,这些数据都能存着。后面要是要查是谁撞的、灯杆该怎么修,调出来一看就清楚,不用再靠人记、人猜,运维也能从“坏了再修”变成“提前预防”。        结语        说来说去,这灯杆倾斜碰撞监测装置,就是靠“传感器抓信号、传数据、后台分析、现场预警”这一套流程,把以前不会“说话”的灯杆,变成能提前报险的“智能杆”。不光能少出灯杆倒塌的危险,还能省不少人力——以前台风后得全员排查,现在靠设备盯着,能少跑70%的冤枉路,对咱们做道路运维的来说,真是省了大事。        要是你负责路灯、交通信号灯或者景区里的灯杆维护,想给灯杆装这套“保险”,或者需要根据你们当地的情况定制方案,欢迎直接联系我们,让每根灯杆都能安安稳稳地立在那儿。
2025.09.04
如何选择适合高速护栏的倾角传感器?

如何选择适合高速护栏的倾角传感器?

        选择适合高速护栏的倾角传感器需要综合考虑传感器的性能、安装环境、应用场景以及数据传输需求。以下是选择高速护栏倾角传感器的关键因素和建议:        1.测量范围与精度        测量范围:根据高速护栏的设计要求,倾角传感器的测量范围一般控制在±10°至±30°之间,能够覆盖护栏可能出现的倾斜角度。        测量精度:选择高精度的倾角传感器(±0.1°至±0.5°),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避免误报或漏报。        2.传感器的耐久性与防护等级        高速护栏通常暴露在恶劣的户外环境中,传感器需要具备防水、防尘、防腐蚀等防护能力。        选择防护等级达到IP67或更高的传感器,能够应对雨水、湿度、灰尘等环境因素。        3.无线通信功能        高速护栏可能分布在偏远或开阔区域,传感器需要支持长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如LoRa、4G、NB-IoT),确保数据能够稳定传输到监控中心。        传感器的通信频次和延迟也需要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        4.安装方式与结构        传感器需要易于安装在高速护栏上,且安装结构稳固,避免因振动或外力导致脱落。        传感器体积应小巧轻便,同时具备抗干扰能力,避免因外界信号干扰影响测量结果。        5.供电方式        高速护栏的倾角传感器通常采用电池供电,选择低功耗传感器可以延长电池寿命。        电池寿命应至少达到3-5年,减少频繁更换电池的维护成本。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支持太阳能充电的传感器。        6.数据处理与报警功能        传感器应具备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实时计算倾斜角度,并通过预设的安全阈值触发报警。        报警功能应支持多种方式(如短信、APP推送或云端通知),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收到警报信息。        总结        选择适合高速护栏的倾角传感器时,需重点关注测量精度、防护等级、无线通信能力、安装结构、供电方式和数据处理功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的传感器,能够有效提升高速护栏的安全监测水平。
2025.05.29
在线客服

业务咨询

技术咨询

售后服务

PC端自动化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