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西尔,专注工业传感——精准感知每一数据节点。

新闻资讯

Technical articles

×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氢能:21世纪清洁能源革命的关键角色及其在能源转型中的广阔前景

来源:德克西尔 时间:2024-03-25 17:10:2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国际社会对节能减排和能源清洁化的追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迫性。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能源革命中,氢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且几乎零污染的二次能源,其在能源转型中的巨大潜力再次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氢能因其独特的性质和优势,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清洁无碳排放

清洁无碳

        氢能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燃烧后的产物仅为水,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或其它有害物质,从而完全符合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的要求。尤其在采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通过电解水法制取氢气的过程中,整个循环实现了从源头到使用的全程清洁,真正意义上践行了"深度脱碳"的理念。氢能因其在生产和消耗全程实现无碳排放的特性,使之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挑战的理想能源选项。

        能源载体

氢能能源载体

        氢能的储能属性赋予了其在能源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在可再生能源大量接入电网的背景下,由于风能、太阳能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往往会导致电力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氢能通过电解水工艺能够将富余的可再生能源电力高效转化为便于储存和输送的氢能形态,从而有利于实现能源的灵活管理和调度,显著提升了能源系统的稳定性与适应性。

        应用领域广泛

氢能应用领域

        氢能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从交通运输到工业生产,再到建筑采暖和供电,都有氢能大展身手的空间。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车以其零排放、高效率和长续航等特点,成为了电动车之外的重要替代方案;在工业领域,氢能可以直接替代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燃料,用于钢铁冶炼、化工合成等各种高温热源场景,有效降低碳排放;在建筑领域,氢能供热和供冷系统能够提供低碳环保的舒适生活条件。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氢能的制备、储运和利用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尤其是固态储氢、液态储氢、高压储氢等新型储运技术的研发,以及燃料电池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都为氢能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扫清了障碍。同时,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氢能产业的发展,投资建设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力图构建起涵盖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面对未来,氢能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有望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人类社会构建可持续、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创造一个更加绿色、和谐的地球家园。


关注公众号

了解更多传感器知识

公众号:德克西尔

传感器产品二维码

加微信

购买传感器产品

微信号:Drksir-13515810281

相关内容推荐
探本溯源:倾角传感器的核心工作原理与技术演进

探本溯源:倾角传感器的核心工作原理与技术演进

        倾角传感器,作为测量物体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角度的关键器件,其工作原理根植于基础物理学。德克西尔作为专业的智能传感解决方案提供商,将从基本原理到现代技术,为您详细解析倾角传感器是如何“感知”倾斜的。        一、理论基础:重力矢量的分解        倾角传感器工作的物理基础是地球的重力场。传感器内部的核心敏感元件用于感知重力的方向。当一个平面发生倾斜时,作用在其上的重力加速度g可以被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量。通过精确测量这些分量的值,即可通过三角函数(如arcsin或arccos)计算出倾斜角度。        具体而言,当传感器绕某个轴倾斜θ角时,其敏感轴感受到的重力分量为gsinθ,而与敏感轴垂直的方向感受到的分量为gcosθ。测量这些分量的变化,就是倾角测量的本质。        二、主流技术原理与德克西尔的实践        目前主流的倾角传感器主要基于三种原理:固体摆式、液体摆式和气体摆式(MEMS加速度计原理近似气体摆)。        1.固体摆式原理:这是最早期的机械式倾角仪原理,基于物理摆的势能变化。一个悬挂的质量块在重力作用下始终指向地心,通过测量质量块相对于传感器外壳的位移或角度,即可得到倾角。这种原理结构简单,但存在活动部件,易磨损、抗冲击性差、响应慢。德克西尔在一些对成本极其敏感且环境温和的场合,会优化此类传感器的结构和信号处理方式,提升其可靠性。        2.液体摆式原理:利用电解液气泡作为“摆”。传感器内部是一个密闭腔体,部分填充有导电液并留有气泡,腔体内壁有多个电极。当传感器水平时,气泡位于中心,各电极与导电液接触的电阻相同。一旦发生倾斜,气泡移动,导致各电极的接触电阻发生差异性变化。通过测量电桥的不平衡输出,就能解算出倾角。德克西尔的液体摆传感器具有测量范围大、分辨率高、耐冲击震动性好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工程机械等恶劣环境。        3.MEMS加速度计原理(主流):这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技术。其核心是一个微机械悬臂梁结构。当传感器倾斜时,质量块受到的重力分量发生变化,导致悬臂梁发生微小形变,进而引起其上的电容、压阻或谐振频率等物理参数改变。通过检测这些参数的改变量,就能换算出加速度值,进而得到倾角。德克西尔的MEMS倾角传感器以其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高、数字输出等优势,成为工业自动化、物联网监测等领域的主力产品。        三、单轴与双轴测量的区别        根据测量维度的不同,倾角传感器分为单轴和双轴。        •单轴传感器:只能测量绕一个轴(通常是Y轴)的俯仰(Pitch)角度。适用于测量单一方向的倾斜,如起重机吊臂的俯仰。        •双轴传感器:可以同时测量绕两个相互垂直轴(通常是X和Y轴)的横滚(Roll)和俯仰(Pitch)角度。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用于需要全面姿态感知的场合,如平台调平、设备姿态监控等。德克西尔的双轴传感器通过内部集成两个正交放置的MEMS加速度计,实现全方位倾角测量。        总结        理解倾角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正确选型和应用的前提。从经典的固体摆、液体摆到现代的MEMS技术,德克西尔始终紧跟技术潮流,并针对不同原理的优缺点,开发出适用于各种苛刻工业场景的高可靠性倾角传感产品。无论您的应用需要的是极高的性价比、超高的精度还是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德克西尔都能提供基于成熟物理原理的精准测量解决方案。
2025.09.30
井盖状态智能监测终端安装规范

井盖状态智能监测终端安装规范

        一、安装前准备        (1)工具与材料        工具:U型固件、六角螺母、M6不锈钢螺钉、手电钻、刷子、刮刀、磁铁、硅胶或AB胶(根据井盖材质选择)。        材料:井盖智能监测终端、密封胶条(可选)、防水胶带。        防护:穿戴安全帽、手套,确保施工安全。        (2)井盖检查        结构稳固性:检查井体是否完整,井盖是否变形或腐蚀。若井盖底部锈蚀严重,需先除锈(使用砂纸或手动砂轮)并打磨表面,增强粘附力。        材质适配:根据井盖类型(铸铁、复合材料、水泥等)选择固定方式。例如,铸铁井盖可采用钻孔固定,复合材料井盖建议使用强力胶粘贴。        (3)环境评估        通信信号:使用NB-IoT信号测试仪检测井下信号强度(RSRP值),若低于-110dBm,需调整设备位置或增设信号放大器。        防水要求:确保井盖周边无积水风险,必要时在设备底部涂抹防水胶。        二、安装步骤        (1)拆除旧井盖        使用撬棍等专业工具移除原有井盖,避免暴力操作导致井体损坏。        (2)设备固定        铸铁井盖:        定位安装点,标记燕尾螺丝孔位置。        清洁井盖表面,双面喷涂强力胶(如AB胶),粘贴设备后用4.2×19燕尾螺丝加固,周边涂抹胶水二次固定。        复合材料井盖:        选用4mm厚U型不锈钢槽钢,截取固定长度后安装不锈钢尖端顶丝。        将设备用M6×25不锈钢螺丝与U型固件固定,夹紧井盖横梁后拧紧六角螺母。        通用方法:        使用白色硅胶沿设备边缘密封一圈,增强防水性。        免布线设备(如旋转底托式传感器)可直接粘贴于井盖背面,操作更简便。        (3)安装位置要求        传感器位置:优先选择井盖内壁中间区域,确保高姿态监测(≤0.3°误差)和多角度覆盖。        水平度:井盖安装后应尽量保持水平,避免倾斜影响传感器精度。        三、调试与测试        (1)功能验证        开合报警:模拟井盖非法开启,测试设备是否在30秒内触发报警并推送信息至管理平台。        液位监测:注入清水至阈值高度,验证短信/APP推送功能。        GPS定位:检查设备是否准确上传位置信息至GIS地图(误差≤5米)。        (2)通信测试        通过AT指令检查NB-IoT模块注册状态,连续100次数据上报成功率需≥99%。        若使用LoRaWAN组网,测试中继节点覆盖范围(通常≥500米)。        (3)报警阈值设置        根据场景需求配置三级报警:        黄色预警(倾斜5°)、橙色预警(倾斜8°)、红色预警(倾斜10°)。        设置巡检响应时限:重点区域30分钟内到场,普通区域2小时内处置。        四、安装后验收        (1)设备健康度检查        记录设备安装点位、井盖编号及初始参数(如电池电压≥2.8V)。        通过管理平台生成设备档案,包含信号强度变化趋势、异常事件统计等。        (2)布防测试        使用磁铁贴近设备底部唤醒自检流程,等待30-60秒后听蜂鸣声确认布防成功。        若2分钟内无响应,需重新下发布防命令并检查设备状态。        (3)现场清理        确认井盖盖好,清理施工垃圾,做到文明施工。        五、运维管理要点        (1)定期维护        机械检查:每月检查井盖铰链、锁具灵活性,涂抹润滑剂防锈蚀。        传感器清洁:清理水位传感器探头污垢,避免误报;检查气体传感器透气孔是否堵塞。        防水测试:检查密封胶条完整性,防止雨水渗入损坏电子元件。        (2)故障处理        报警异常:优先检查传感器电量(低于2.8V触发低电量报警)或校准传感器。        通信中断:测试信号强度,调整天线位置或联系运营商优化网络。        复杂故障:联系厂家或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电路板损坏、通信模块故障等问题。        (3)数据管理        通过管理平台实时监控井盖状态,导出历史数据优化维护周期。        对高频报警区域进行重点巡查,降低安全隐患。
2025.09.29
井盖状态智能监测终端安装部署技术指南

井盖状态智能监测终端安装部署技术指南

        井盖作为城市地下管网的关键节点,其安全状态直接影响道路通行安全与市政设施运行效率。传统人工巡检模式存在响应滞后、成本高昂等问题,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监测终端通过实时感知井盖位移、倾斜、水浸等异常状态,结合云端数据分析实现主动预警,已成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核心解决方案。本文从设备选型、安装流程、调试规范及运维要点四个维度,系统阐述智能监测终端的部署技术要点。        一、设备选型与场景适配        1.1传感器技术路径选择        当前主流设备采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与倾角传感器融合方案,可同时监测井盖三维空间位移与倾斜角度。例如,MDR-WM-05井盖状态智能监测终端通过动态阈值算法,将振动干扰与真实异常进行区分,误报率降低至0.3%以下。对于地下水位监测需求,需选择集成液位传感器的复合型设备,其水位测量精度可达±1mm,响应时间小于2秒。        1.2通信协议适配        NB-IoT技术凭借其穿透性强、功耗低的优势,成为地下管网场景的首选通信方式。实测数据显示,在地下3米管井环境中,NB-IoT信号强度比4G高20dB,数据传输成功率达99.7%。对于信号盲区,可采用LoRaWAN组网方案,通过部署中继节点实现500米半径内的可靠覆盖。        1.3防护等级要求        设备需满足IP68防护标准,可在-30℃至70℃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德克西尔井盖状态传感器采用环氧树脂灌封工艺,通过2米跌落测试与盐雾试验,确保在腐蚀性环境中使用寿命超过8年。        二、标准化安装流程        2.1前期勘察与方案设计        井盖状态评估:使用激光测距仪检测井盖平整度,偏差超过5mm需进行调平处理        通信信号测试:通过NB-IoT信号测试仪采集RSRP值,低于-110dBm区域需调整设备安装位置或增设信号放大器        供电方案规划:锂亚硫酰氯电池在日均上报5次状态下可续航5年,对于高频上报场景建议采用太阳能辅助供电系统        2.2安装实施规范        复合材料井盖安装示例:        ●使用U型卡扣将设备固定于井盖加强筋,扭矩值控制在3-5N·m        ●采用AB胶与机械固定双重加固,胶层厚度控制在0.5-1mm        ●连接天线时确保馈线弯曲半径大于5倍线径,避免信号衰减        铸铁井盖安装要点:        ●钻取M6螺纹孔时需使用冷却液,防止金属碎屑进入井内        ●安装支架与井盖接触面涂抹导电膏,降低电化学腐蚀风险        ●设备倾斜角校准误差需控制在±0.5°以内        三、系统调试与验收        3.1功能验证测试        位移测试:使用液压千斤顶模拟井盖10°倾斜,系统应在30秒内触发报警        水浸测试:注入清水至液位传感器触发阈值,验证短信/APP推送功能        通信测试:通过AT指令检查模块注册状态,连续100次数据上报成功率需≥99%        3.2云端平台配置        在GIS地图标注设备经纬度,误差小于5米        设置三级报警阈值:黄色预警(倾斜5°)、橙色预警(倾斜8°)、红色预警(倾斜10°)        配置巡检人员响应时限:重点区域30分钟内到场,普通区域2小时内处置        四、典型应用案例        在某国家级新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中,部署的智能监测终端实现:        井盖异常处置时效从48小时缩短至2.3小时        年均减少井盖事故损失超800万元        运维成本降低65%        形成包含12类异常事件的特征数据库,为AI预警模型训练提供数据支撑        在设备选型阶段,某项目团队通过对比测试发现,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终端在复杂环境下稳定性显著优于单传感器设备。特别是在车辆高频通行路段,动态阈值算法可有效过滤98%以上的振动干扰,确保报警信息准确率。        结语        智能监测终端的部署需遵循"选型精准化、安装标准化、调试规范化、运维智能化"的原则。随着5G+AIoT技术融合发展,未来设备将集成更多感知维度,如气体浓度监测、结构健康诊断等,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向全要素感知、全周期管理方向演进。运维人员需持续更新技术知识体系,确保系统始终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为智慧城市安全运行构筑坚实防线。
2025.09.26
在线客服

业务咨询

技术咨询

售后服务

PC端自动化二维码